存储系统架构
目录
1. 存储系统架构
1. 中低端 SAN/NAS 融合存储架构:双控制器
写入数据在双控 CACHE 中各保存一份,避免单控故障导致数据丢失
。每个控制板的后端分别接入物理磁盘的环路
—— 业务负载均衡,提升整体系统性能将多个 LUN 的负载或者同一个 LUN 的负载均衡在两个控制器上
,避免性能瓶颈- 一控制器故障时,另一控制器在主机多路径软件配合下接管业务负载,确保不中断
2. 高端 SAN 阵列架构:多控制器
数据平面采用 PCIe 互联
,引擎内 4 控通过背板 PCIe 通道互联,提供高达 128GB/s 的框内互联带宽。引擎间采用双交换组网,PCIe 光缆互联,提供 128GB/s 的引擎间互联带宽。控制器间数据转发与镜像优先使用框内背板互联通道,背板互联通道不可达时,选择引擎间交换通道。系统总数据交换带宽(包括引擎内和引擎间)高达 640GB/s。管理控制平面采用 GE 组网
,SVP 的两个网口形成两个管理平面,所有引擎和交换机都同时接入两个管理平面。在 GE 网络故障时,管理控制平面还可以复用数据平面的 PCIe 通道传输管理控制器消息。引擎内 4 个控制器共享后端 SAS 接口卡,引擎内任意控制器故障,对引擎剩余控制器到硬盘的连接无影响
。引擎支持缓存持续镜像技术,有控制器故障故障时,系统对缓存镜像重新分布,保持所有缓存都仍有镜像,系统不转透写,业务也不会中断。
3. 高端 SAN 阵列架构:网格存储
- 网格存储被业内称为革命性的新一代存储架构,它是采用了
大规模并行的分布式网格存储技术
,使用了 “Scale out”(横向扩展) 的存储架构,利用多路网格模块并行分担存储负荷,并通过细粒度数据分布算法保证数据的恒定均衡分布,它不但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、可用性和存取效率,还易于扩展。 - 在网格存储系统里面,没有任何主控的模块,系统由一个个的网格组成 的。每个网格叫数据模块,每个独立的数据模块包括紧耦合的 CPU 处理能力,缓存能力加上磁盘存储能力。
网格存储系统的主要部分被称为 modules(模块)
。模块提供处理单元、缓存、主机接口和基于标准的英特尔和 Linux 系统
。它们通过内部的冗余的以 太网交换机实现冗余连接。所有模块在一起形成一个网格体系结构的工作模式,因此,该系统可以基于本身具有的并行方式及其强大计算能力,适用于很多的整合、混合计算环境。- 从根本上说,接口模块其实和数据模块的结构基本相同,但是承担的功能略有不同:接口模块除承担数据模块的同等功能外,
还包括 FC 接口和 iSCSI 接口的主机系统连接以及远程镜像的连接支持
。在概念层面上,模块(Module)是系统架构的基本元素,提供物理容量空间、处理能力和缓存,各数据模块间的关系是平等的、无主次之分。 - 网格体系架构利用 “伪随机” 的分布式方式,通过独特的算法,能够把一个特定的工作任务是进行战略性的分 离,使总的工作量分布在更多个模块上,系统的整体性能会通过增加更多的模块进一步提升。
- 网格存储系统包含一个冗余的交换以太网络结构,负责进行数据之间的通信模块。包括两个接口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;接口模块和数据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;以及两个数据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。